玻尿酸保濕與抗老化:讓肌膚恢復年輕的關鍵

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,簡稱HA),這個在美容界被廣泛認可的明星成分,以其卓越的保濕效果和多重功效,成為很多愛美人士的護膚秘訣。無論是改善乾燥肌膚、減少細紋,還是保護皮膚屏障,玻尿酸都能發揮極佳的效果。然而,你真正了解玻尿酸嗎?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全面解析玻尿酸的功效、來源以及如何透過保養或飲食補充,以維持肌膚的健康與水潤。

 

ㄧ、什麼是玻尿酸?影響「視覺年齡」的天然保濕因子

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,簡稱HA)也稱為透明質酸或玻璃酸,是人體中天然存在的一種黏多醣體。它是一種透明膠狀物質,具有驚人的吸水能力。研究指出,玻尿酸能夠吸收高達自身重量500~1000倍的水分,因此被譽為理想的「天然保濕因子」。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內的玻尿酸含量會逐漸減少,導致皮膚乾燥、細紋和鬆弛的問題。研究顯示,到了30歲,人體內的玻尿酸含量只剩20歲時的65%,而50歲時,更可能減少到50%以下。因此,額外補充玻尿酸成為延緩老化和維持水嫩肌的關鍵。

人體中的玻尿酸分佈

▪ 皮膚真皮層:玻尿酸能保持皮膚的水分和彈性,並促進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合成,維持皮膚光滑柔軟。
▪ 關節液:關節腔內的滑液中含有高濃度玻尿酸,能潤滑關節,減少摩擦,並保護關節軟骨組織。
▪ 眼球:玻尿酸存在於眼睛的玻璃體中提供結構支持,並維持眼球形狀和內部水分。所以,部分眼藥水或人工淚液會添加玻尿酸成分來改善乾眼問題。
▪ 結締組織:存在於全身結締組織(如肌肉和韌帶)中,提供保水和結構支持。
▪ 脊髓和腦部:玻尿酸存在於脊髓液和腦脊液中,幫助維持並保護這些部位的結構穩定性。

 

真皮層的3大關鍵成分:
真皮層包含3個關鍵成分:膠原蛋白(Collagen)、彈力蛋白(Elastin)和玻尿酸。其中,膠原蛋白約占真皮層的70%(也佔人體膠原蛋白總量的40%),提供皮膚的強度和結構支持,使其緊緻光滑;彈力蛋白則約占2%,賦予皮膚彈性和伸展性。這兩者形成如床墊彈簧般的網狀結構,給予皮膚良好支撐。而玻尿酸則分佈其間,維持皮膚的水潤與柔軟。這3個成分共同維持皮膚的健康和彈性緊緻的外觀。

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內天然存在的保濕因子如神經醯胺、角鯊烯與玻尿酸都會逐漸流失

二、玻尿酸的主要來源

▪ 動物來源


玻尿酸最早於1934年由眼科教授Karl Meyer及其助手從牛眼睛的玻璃體中分離並發現。起初,玻尿酸主要從動物組織(如雞冠、牛眼球)中提取,但這種方法存在潛在的病毒或污染風險,且提純過程繁複、成本高昂,還引發了生態與道德爭議。

▪ 合成來源


利用化學合成或基因工程技術製造,這種方法能精確控制玻尿酸的分子量和純度,適合應用於醫療或特定化妝品。

▪ 微生物發酵


目前最常見且被認為最安全的玻尿酸來源。利用特定微生物(如流行鏈球菌)在植物或其他有機來源的培養基中自然發酵,生成玻尿酸,再經過提取和純化後得以應用。

購買時,建議選擇來自合成或微生物發酵的玻尿酸,這些產品較為安全且效果穩定。

三、玻尿酸的保養功效

▪ 保濕與鎖水


玻尿酸如同一塊強效吸水的海綿,擁有卓越的保濕能力。在皮膚表層,玻尿酸能形成一層保護薄膜,有效鎖住水分,防止肌膚乾燥,同時,能深入肌底提供所需的水分,讓肌膚由內到外保持水潤。因此玻尿酸是乾燥缺水肌膚的理想護膚成分,能即時提升皮膚含水量。

▪ 抗老化


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內的天然玻尿酸含量逐漸減少,導致皮膚失去彈性和水分,並出現皺紋和細紋。通過使用玻尿酸保養品,可以補充皮膚內的玻尿酸含量,使肌膚看起來更加飽滿光滑,從而減少皺紋的明顯度和數量。

▪ 維持皮膚屏障健康


玻尿酸具有出色的抗氧化特性,能幫助肌膚抵禦環境污染和外界壓力的損害。同時,玻尿酸可舒緩皮膚的紅腫不適,修復並強化皮膚屏障,促進受損肌膚或醫美術後肌膚的自然修復。

四、不同分子量玻尿酸的功效比較

玻尿酸根據分子量的不同,在護膚品的應用效果也有差異。下表提供了不同分子量玻尿酸的滲透力和功效比較,幫助你根據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。

分子量類型分子量範圍
(單位:道爾頓Delton)
主要作用保濕效果修復與抗老化效果適用性
高分子量玻尿酸 (HMW-HA)100萬道爾頓以上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,防止水分流失極佳適合多數膚質,提供即時保濕效果
中分子量玻尿酸 (MMW-HA)約10萬~100萬道爾頓提供深層保濕,維持皮膚彈性滿足多數膚質的日常保濕需求
低分子量玻尿酸 (LMW-HA)低於10萬道爾頓可滲透至真皮層,刺激膠原蛋白生成適合熟齡肌膚,深層修復
超低分子量玻尿酸 (ULMW-HA)低於1萬道爾頓深入基底層,強效修復與再生極高高端抗老化護膚品,改善深層皺紋

五、玻尿酸保養品的使用須知

5-1. 玻尿酸保養品適合所有膚質嗎?


玻尿酸以溫和的特性深受各類膚質愛用,適當濃度的玻尿酸護膚品無副作用,也不易引起過敏,連孕婦都能安心使用。它的質地輕盈、不黏膩,在春夏季節使用也不會增加肌膚負擔,能有效保濕同時保持皮膚清爽感,因此適合一年四季及早晚使用。選購時,建議挑選不含酒精、香精及酸類等刺激性成分,且非動物來源的玻尿酸產品。此外,使用前可先進行小範圍過敏測試,確認無過敏反應後再大面積使用。

5-2. 醫美雷射後適合使用玻尿酸保養品?


醫美雷射後,皮膚屏障會變得敏感脆弱,此時使用玻尿酸保養品,因其卓越的保濕與修復功能,不僅不會刺激皮膚,還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,有能效鎖住水分,減少乾燥與緊繃的不適感。同時,玻尿酸能促進皮膚屏障的自我修復,加速術後的恢復過程。

5-3. 為什麼使用玻尿酸保養品後,卻沒有達到預期的保濕效果?


玻尿酸擁有強大的吸水能力,但它本身並不能直接補水。因此,如果在使用玻尿酸保養品前沒有先補足水分,玻尿酸的保濕效果將大打折扣。正確的玻尿酸保養步驟應該是先補水,在角質層充分浸潤的狀態下再使用。例如:在使用玻尿酸精華液前,應先使用化妝水為肌膚補水,或在洗臉後皮膚仍保持微濕潤狀態時使用玻尿酸精華液,這樣才能更好地鎖住水分,達到理想的保濕效果。另外,玻尿酸屬於水相保養成分,在乾燥寒冷的環境下單獨使用,可能無法充分鎖住水分,此時建議搭配含油相成分的保養品,如精華油或保濕霜,才能長時間保持肌膚潤澤。

5-4. 玻尿酸和玻尿酸鈉的區別?


市面上常見的玻尿酸,許多以鈉鹽形式存在,即「透明質酸鈉」。玻尿酸和玻尿酸鈉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分子形式、吸收效果及應用方式。

特性玻尿酸玻尿酸鈉
英文Hyaluronic AcidSodium Hyaluronate
分子形式大小純粹的透明質酸形式,分子較大玻尿酸的鈉鹽形式,分子較小
吸收效果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濕膜,防止水分流失更易滲透皮膚,提供深層持續的保濕效果
穩定性對pH敏感,穩定性相對較低結合鈉離子後穩定性高,對pH不敏感
應用方式即時保濕,增加肌膚光滑度與柔軟度長效保濕,修復肌膚屏障,適用於深層保濕與抗老化產品

5-5. 玻尿酸添加比例越高越好嗎? 


玻尿酸的添加比例並非越高越好。通常護膚品中玻尿酸的最佳濃度不超過1%,過高濃度反而可能在肌膚表面形成厚重的保護膜,阻礙肌膚呼吸,甚至引起乾燥感。此外,過高濃度的玻尿酸可能讓產品變得黏稠,影響使用體驗。因此,選擇適宜濃度的玻尿酸產品,並搭配其他補水鎖水成分使用,才能實現最佳保濕效果。

5-6. 1%玻尿酸原液和一般玻尿酸的區別? 


1%玻尿酸原液」通常指高濃度且單一成分的玻尿酸產品,也是理想的玻尿酸保養品最高使用濃度;而一般玻尿酸產品的濃度較低,並可能與其他保濕成分搭配使用。高濃度玻尿酸產品能夠提供更強的保濕效果,特別適合乾燥缺水肌膚使用,能迅速補充肌膚水分。而濃度較低的玻尿酸產品在日常保濕上更為輕盈,不擔心對肌膚造成負擔。選購時可根據個人膚質和需求來選擇適合的產品。(你可能想逛逛: 1%玻尿酸原液結合其他保濕成分打造的高透氧水感「抗老精華液」

六、如何通過飲食補充玻尿酸

除了外用護膚品和醫美注射,飲食也是補充玻尿酸的有效途徑。

▪ 動物來源


雞冠中含有豐富的玻尿酸,傳統上是玻尿酸提取的重要來源之一。另外,豬皮、雞爪、魚皮中富含膠原蛋白,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玻尿酸前驅物,促進玻尿酸的合成。動物的骨頭湯中也富含有軟骨素與玻尿酸,有助於維持皮膚水分和平滑度。但在攝取這些食物時,應注意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,對健康帶來負擔。

▪ 植物來源


透過蔬果植物來源雖然不容易直接補充玻尿酸,但可以間接促進體內玻尿酸的生成,例如:膠質(如仙草、愛玉、木耳等)、維生素A(如紅蘿蔔)、維生素C(深綠葉蔬菜)、鋅(如魚貝類、乳製品)、鎂(如堅果或酪梨)等,都是有助於皮膚健康,且能促進玻尿酸生成的營養成分。

目前市面上也有口服的玻尿酸保健品可供選擇,但需留意政府對特定來源的玻尿酸成分,設有每日使用量80毫克以下的規範。(參考:衛生福利部 106 年「食品原料『雞冠萃取物 (含透明質酸鈉)』及『流行鏈球菌發酵物 (含透明質酸鈉)』之使用限制之規範

七、如何在生活中減少玻尿酸流失?


▪ 防曬保護:紫外線是破壞皮膚中玻尿酸的重要因素,日常防曬是維護玻尿酸含量的基礎。
▪ 避免乾燥環境:長時間暴露在乾燥環境中會加速玻尿酸流失,因此保持肌膚水分至關重要。
▪ 健康生活習慣:戒菸、限酒、多喝水、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,這些生活習慣會影響皮膚的修復和再生能力,間接幫助減少玻尿酸的流失。

◎【玻尿酸保養品推薦】含有「1%玻尿酸原液」的精華液 :乳香奇蹟精華液

 


相關資料參考來源:
1. Hannah E John and Richard D Price (2009). Perspectives in the selection of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for facial wrinkles and aging skin.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09; 3: 225–230.
2. Necas, J. B. L. B. P., Bartosikova, L., Brauner, P., & Kolar, J. (2008). Hyaluronic acid (hyaluronan): a review. Veterinarni Medicina (2008) 53(8) 397-4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