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更年期(Climacteric)不是突然發生的改變,而是一段身體逐漸轉變的過程。
隨著荷爾蒙分泌改變,肌膚、睡眠與情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。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更年期是什麼、了解賀爾蒙變化如何影響肌膚,並透過保養與生活習慣調整,幫助肌膚重新回到穩定與光澤。
更年期(Climacteric)是身體機能隨年齡自然轉變的階段,並非疾病,而是荷爾蒙(Hormones)逐漸調整、重新建立平衡的過程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《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》指出:
女性平均在 45 至 52 歲 之間進入更年期階段。
此時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,使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、經量不穩,最終在一年內完全停經。
這段從生殖功能逐漸減退到停經前後的過渡期,就是所謂的更年期(Climacteric Phase)。
這個階段可能長達數年,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:
• 更年期前期(Perimenopause):荷爾蒙開始波動,月經週期與情緒變化明顯。
• 停經期(Menopause):連續 12 個月未出現月經。
• 更年期後期(Postmenopause):停經後一年以上,身體逐漸適應新的內分泌平衡。
男性也會出現類似的生理轉變。
隨著睾固酮(Testosterone)濃度下降,可能出現疲倦、情緒低落、肌肉量減少或性慾減退等現象,俗稱「男性更年期」。
常見的更年期變化包括:
• 生理面:月經不規則、熱潮紅、盜汗、睡眠品質下降、骨質密度減少。
• 心理面:情緒起伏、焦慮、注意力下降。
• 皮膚面:乾燥、鬆弛、失去彈性、敏感度增加。
若上述情況開始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諮詢婦產科或內分泌專科,透過血液檢查(如雌激素 E2、FSH、LH、睾固酮)確認是否正式進入更年期階段。

更年期階段,雌激素(Estrogen)與黃體素(Progesterone) 都會逐漸下降,這兩種荷爾蒙在肌膚中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,也會交互影響肌膚穩定度。
是維持肌膚彈性與含水量的關鍵。
它能促進膠原蛋白與玻尿酸的合成,幫助皮膚保持厚度與柔軟度。
根據 Maturitas 期刊研究指出,
女性在停經後前 5 年,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平均減少約 30%,之後每年仍以約 2% 的速度持續流失。
這也是更年期階段肌膚鬆弛與乾燥感明顯加劇的原因之一。
與皮脂分泌與皮膚修復能力密切相關。
當黃體素濃度降低時,皮脂腺活性下降,肌膚表層更容易缺乏油脂保護;同時,角質層的更新速度也變慢,使膚色看起來暗沉、粗糙。此外,黃體素還能幫助皮膚穩定免疫反應、緩解發炎。
因此在更年期階段,當雌激素與黃體素同時下降時,肌膚不僅變乾、變薄,也更容易泛紅、癢感或對外界刺激敏感。
這些變化容易讓人誤以為「保養品變得沒效」。
其實肌膚正經歷內在生理機制的調整,此時需要的不是更強效的刺激,而是更穩定、能支持修護的保養策略。
▋ 雌激素 vs 黃體素 對肌膚的主要影響
| 荷爾蒙 | 生理功能 | 當濃度下降時的肌膚變化 |
|---|---|---|
| 雌激素 |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、保濕、皮脂分泌、維持彈性 | 乾燥、鬆弛、細紋增加、膚色暗沉 |
| 黃體素 | 調節皮脂腺分泌、促進修復、維持角質更新 | 缺油、角質堆積、粗糙、敏感、發炎 |

進入更年期後,雌激素與黃體素濃度下降,會使皮脂分泌減少、膠原蛋白流失加速、自由基累積。
肌膚因此變得乾燥、鬆弛、容易泛紅。此時保養的重點,是讓肌膚重新恢復穩定、防禦與修復的節奏。
荷爾蒙波動期間,肌膚屏障會變得脆弱。 建議選擇弱酸性、不含皂鹼與酒精的潔顏產品,避免過度去油。
清潔後以毛巾輕按吸乾水分,避免摩擦,保持肌膚含水量。
✔ 小提醒:每天清潔 2 次即可,過度洗臉反而會讓肌膚越洗越乾。
當皮脂與保濕因子減少時,角質層容易出現缺水與緊繃感,這是更年期肌膚常見的初期信號。
建議以高比例植萃化妝水或純露作為保養第一步,能補水同時穩定肌膚微生態。
可使用噴霧或濕敷方式,幫助肌膚迅速補水、舒緩乾燥,為後續修護與滋潤,打下健康基底。
「讓肌膚喝到的第一口水,是能安撫它的。」

更年期的肌膚變化,不只來自水分與油脂流失,還有氧化壓力的累積。
當肌膚長期面對壓力與自由基時,結構容易鬆動,修復力也逐漸變慢。
在這個階段,精華液是更年期肌膚保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它能集中提供修護與抗氧化成分,幫助肌膚在結構與防禦力下降時,重新建立穩定與健康的基礎。
建議挑選兼具「修護屏障 × 抗氧防禦 × 緊緻彈性」的成分:
• 深層保濕與屏障修復: 如玻尿酸、神經醯胺、維他命原 B5、角鯊烷。
• 抗氧化與促進彈性: 如綠茶萃取、乳香萃取、積雪草萃取、維他命 E。
天然皮脂分泌減少會讓更年期肌膚缺乏「保護膜」。
使用以植萃成分為主的輕盈型保養油,能補足脂質空缺、減少水分散失。
若擔心過於油膩,可混搭精華液或乳霜使用,或僅在夜間重點修護部位加強。
推薦:以「荷包蛋保養法」結合精華液與精華油,打造專屬的水+油黃金比例,重建健康油水平衡。
肌膚與情緒緊密相關。壓力、焦慮與睡眠不足,都會讓荷爾蒙波動更加劇烈。
試著在每日保養時,為自己留下一段 Me-time 時光,使用帶有天然植萃香氣的產品,在保養同時,能透過嗅覺安撫情緒、穩定呼吸節奏,讓身心都重新回到柔軟的狀態。
這不只是保養,更是一種「情緒護膚(Emotional Skincare)」 — 讓肌膚與心情一起修復,重新感受平衡與安定。
許多女性在更年期階段,會選擇醫美療程作為抗老輔助。
這些療程能改善更年期肌膚的鬆弛與細紋,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短期屏障受損與乾燥。
想讓醫美效果更持久,關鍵不只在術後幾天的密集護理,更在於穩定、持續的日常保養。
此時建議避開酒精與酸類等刺激成分,選擇兼具保濕、修護與防護的配方:
• 舒緩鎮定: 純露(洋甘菊、薰衣草)、積雪草萃取
• 修護屏障、減少泛紅: 神經醯胺、維他命原 B5
• 鎖水與防護: 玻尿酸、角鯊烷、植萃油(乳木果油、玫瑰果油)

保養不只在瓶瓶罐罐裡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、維持情緒與壓力的平衡,同樣會深刻影響荷爾蒙穩定與肌膚表現。
每天花 10-20 分鐘獨處、靜坐或深呼吸,讓思緒慢下來。
這能幫助副交感神經活化,降低壓力荷爾蒙(Cortisol)分泌,也能讓身體更快恢復自我修復節奏。
「美麗,有時候來自心情。」
當情緒平穩,肌膚也會回應這份安定。
每週進行約 3 次、每次 20–30 分鐘的運動(如快走、瑜伽、拉筋),能促進血液循環、提升代謝,並幫助膠原蛋白生成,也能幫助維持情緒穩定。
夜晚是肌膚修護的高峰期。保持固定作息、避免熬夜,能讓肌膚修復更完整、氣色更透亮。

多攝取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的魚類、堅果與深綠色蔬菜,並減少高糖、高碳水與加工食品的攝取。
同時,也別忽略「補鈣」的重要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,女性在更年期後因雌激素分泌下降,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,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明顯高於男性。
補充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 D,不僅能維持骨骼健康與代謝穩定,也能幫助肌膚細胞正常更新,間接支持肌膚防禦力與穩定度。
可從乳製品、小魚乾、芝麻、豆製品等食材中攝取,必要時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保健品。
💧 小提醒:維持充足水分攝取同樣重要,每日建議飲水量約為體重(kg)× 30 ml,有助於代謝循環與肌膚保濕。
冷氣與暖氣都可能使肌膚乾燥。
使用加濕器、在室內放置一盆水或綠植,都能幫助營造穩定的濕度環境,減少乾燥緊繃感。

不是。男性也可能因睾固酮下降而出現疲倦、情緒波動、性慾減退等「男性更年期」症狀,只是變化較為緩慢。
通常約 5 至 10 年不等,依個人體質與生活方式而異。症狀會隨荷爾蒙逐漸穩定而減輕。
會。一般女性平均在 45 至 52 歲之間進入更年期,但若在 40 歲以前就出現月經不規則、停經超過 12 個月,可能是「早發性更年期(Premature Menopause)」。
造成提早的原因包含遺傳、免疫疾病、慢性壓力、過度減重或抽菸等。
若出現相關狀況,建議諮詢婦產科或內分泌專科,透過血液檢查(FSH、E2、AMH)了解荷爾蒙變化,並及早調整生活與保養方式。
不一定。只要持續保濕、修護屏障並避免刺激,多數人仍能維持穩定膚況。
可以。穩定的補水與屏障修護能提升肌膚舒適度與保水力,關鍵在於持續與選擇溫和配方。
會。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,會使肌膚出現乾燥、發炎、暗沈等現象,長期下來也可能讓屏障功能變弱。
學習自我壓力管理、維持良好睡眠與情緒平衡,是保持肌膚穩定與健康光澤的重要基礎。
可以,但建議選擇非侵入性療程,並搭配術前術後的保濕與修護。
醫美能加速膠原再生,但若忽略後續保養,容易導致乾燥與敏感。

更年期不只是變化,而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。
荷爾蒙的起伏、情緒的轉折、肌膚的變化,都在提醒我們 — 是時候,好好照顧自己了。
這個過程可能長達數年,不是一場幾天就能痊癒的小感冒。
與其害怕或逃避,不如在理解與接納中主動行動,讓身與心都更快找到新的平衡,重新掌握生活的節奏。
而在每一次照顧自己的時刻裡,也別忘了溫柔以待。
給自己一些時間、一些耐心,你會發現,這段過程其實是身體在提醒我們 — 學會「慢下來」,也學會「更懂自己」。
相關資料參考來源:
1. 臺灣更年期醫學會 — 「2019 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」 PDF 檔案。
2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— 「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」2017 年版。
3. Brincat, M. P. (2000).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he skin. Maturitas, 35(2), 107–117